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追蹤新聞動態,分享我們的精彩。
小區門口新開了家社區電超市,這種虛擬超市,一般只要一個人、一臺電腦,往往就在物業里面設一個點,卻解決了人們很多日常需要做的事情,如交各種各樣費用,電費、電話費、手機費等,還可以打印發票,還有賣各種票據,如訂火車票、飛機票、彩票。在電腦上還可以進行一般的電子商務買賣,如直接讓超市送蔬菜等,很多老年人不會在家自己操作,到這個電超市來買東西,都可以輕松便捷地實現,非常方便。
社區電超市的成功,讓我們不經意間注意到,當看似微不足道的市場需求和恰如其分的產品定位交相輝映,民間內需和電子商務成功結合之時,這樣一家電超市無疑就成為了社區生活的核心,顯露出其獨具魅力的生存特性。據了解,僅在西安、成都兩地,這樣一家從事社區電超市的企業年盈利都在一個億左右。
近一兩年來,伴隨全球經濟環境的空前動蕩,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發展格局,大家普遍意識到,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中國經濟已步入一個瓶頸期,房地產泡沫推高GDP虛高,經濟下行趨勢勢不可擋,如何成功地實施發展方式與運行格局的戰略轉型,成為政府和企業共同正視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過去這三十年,中國經濟的成功,無疑都得益于“向外看”戰略的成功運用。但是,事物發展不可能一勞永逸,就像一枚硬幣,都具有兩面性,而戰略運用的成功也必然是一個階段的產物,當發展到了一個全新階段時,以往的成功經驗未必會再成為“救命稻草”,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稍不留心,或者會變成新長征道路上一道無法逾越或難以啟齒的阻礙與羈絆。宏觀經濟所遭遇的制肘,在微觀領域也同樣表現得淋漓盡致。以東南沿海地區中小企業破產倒閉風潮以及溫州老板跑路事件為例,無一不凸顯出這類因外向度過高或依存外向經濟過緊的問題中小企業,其生存空間所遭遇到的空前壓力。
孔子說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雖然承擔責任是痛苦的,但這樣的痛苦是短暫的,如果能換個角度抑或是轉變一種思維方式,用向內看的視野、眼光與高度,認真總結問題的原因所在,在挑戰之中找尋機遇,承擔責任的痛苦會變成一次快樂的成長過程。因之,目前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活力群體,在這樣一個異常復雜的非常規發展環境下,恰恰遇到了一次絕佳的戰略轉型機遇期,即從“向外看”為主(外需)逐步轉到“向內看”為重(內需),從而走向下一個繁榮期。
眾所周知,人的力量,是由內而外的,而不是相反,組織系統(企業、社會乃至國家)亦然。如果只是單純強調一方面的力量(不論是向內還是向外),這個企業的體內必然會失去活力,進而就會感到枯竭、厭倦、失去新鮮和力量,使得企業內部的組織系統無法獲得最基本的洞察力,只活在外在的表象當中。如同樹木向上的成長,一定伴隨著向下扎根,企業也好、社會也罷、還是一個國家,向外觀察與行動的質量,一定伴隨著有一整套有質量、有規律、有活力、有市場的內在質量與之同時共存。因為,只有懂得在“向內看”與“向外看”之間保持平衡的組織系統,才是真正有效的事業掌控者。
從社區電超市這類企業身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國內企業從側重“向外看”向關注“向內看”的希望與可貴,也看到了企業變革轉型的方向與路徑,雖然這樣的努力與嘗試,看起來的確并不那么容易,更非一朝一夕。畢竟,太多的企業習慣了享受“收獲的果實”——一旦發展步入了一個相對平緩、安逸的生存階段時,多多少少都會流露出一絲抵觸變革的心態來,眼睛不愿意向內看甚至不會向內看,其結果自然是在這場競爭激烈的游戲中無奈出局,惠普、諾基亞、柯達們,難道不就是最鮮活的反面教材嗎?“向內看”抑或“向外看”,對企業而言,就像人的性格一樣,需要的是一種心態調整和行為變革,這也是東西方文化與哲學價值觀的共同目標(西方哲學追求的最終目標是“認識你自己”;而東方哲學的最高目標是“天人合一”)。前者,發展的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氣質;發展不好,就是妄自菲薄,牢騷滿腹,一家人關起門來吵架、扯淡。后者,發展的好,就是學習、借鑒、寬容、吸收;發展的不好,就是擠兌他人、侵擾他人、欺凌他人??梢?,要真正把握好方向,掌控好尺度,才是關鍵。
在筆者看來,當代中國人在受到國家轉型與多種文化沖擊的復雜環境下,確實需要堅持學習國外的東西,并將其中的精髓化為我用,企業經營之道亦然。改革開放固然倡導我們要“走出去,引進來”,但相信誰心里都明白這條路絕不是一條單行道,隨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制度、觀念、價值、思想……都是如此,關鍵在于你愿不愿意這么去想,敢不敢這么去做,態度決定一切。人常說“三十而立”,當我們用了三十年的閱歷初步掌握了一門“向外看”的技能時,那么從現在開始,心應該適當地收回一些,耐心地去做好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向內看”這門功課。積極主動地“向內看”,精準持久地“向內看”,在“內”與“外”的兼收并蓄之中掌握如何更好地跟天、跟自然和諧相處,領悟“天道之序”的自然規律,這樣,我們就會在企業漫長的生命歷程中,開辟出屬于自己的那片光榮大地。
文/江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