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 BUILDING
黨的建設
一份責任、一份關懷、構筑和諧家園
成長的煩惱:活力與速度間的動態平衡觀
文/江南雨
前日,手機收到一條來自卓越亞馬遜的服務短信,不經意間對這家公司再次產生了敬畏和感動。短信大意是:由于運輸原因,我的訂購服務將延遲1、2天,對為此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短信雖小,背后詮釋出的內涵卻值得細細品讀。對于喜歡品書的我來說,很早就習慣于網購書籍,網絡書店最大的特點,一是快捷方便,二是折扣多一些。而多年來之所以鐘情于卓越亞馬遜,除此之外,關鍵還折服于那種看似氣定心平、入木三分的品牌活力。
像亞馬遜這樣的企業,的確讓人尊敬,同時也提示我們:企業成長如同生命孕育,如何確保在競爭高度激烈的市場格局下實現持久不斷的高速發展,是個普遍存在也備受關注的戰略課題,值得企業管理者們深刻思考。
我們知道,企業總是在經濟周期亦或稱之為生命周期里成長的。成長中的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一帆風順的環境,還時刻會遇到危機或蕭條的時候。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在這條波瀾壯闊的生命軌跡中比競爭對手走得更長一些,更長壽一點。在企業界常能聽到一個詞:叫做“做大做強”,但什么樣的企業算是大,什么樣的企業又算是強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也能普遍聽到一些規律性的答復,諸如做“大”,主要指的是企業的規模和市場份額,而“強”則指企業在技術、品牌、創新等方面的競爭能力。從百年的長度來看,“做大做強”的關鍵還要看企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看企業是否具有鮮活的持久生命力。
恰恰是對于“大”與“強”的迥異認同,也帶來了每個企業在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所追求的路徑不同。有的一開始追求的是盈利,再籌劃擴張,而有的則先追求市場規模,然后再追求盈利。這樣的路徑差異體現出的直接結果,就是企業間的成長理念差異化。一開始就追求盈利的,從企業起步階段就不斷強化內涵式的成長理念,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一種樸素自然的理想,一種真摯的風貌與文化,通過在機制體制運轉、管理規范優化、人力資源成長、企業文化建設等多方面的精耕細作,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一開始就看中規模的,則追求的是一種張揚,一種野性,通過一些諸如規模、架構、產業結構等外延性因素,實現企業在整體量上的躍升和擴張,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謀劃深耕。沒有速度或規模的企業,固然無法在“做大做強”的道路上對競爭對手形成致命殺傷力;但失去了活力的企業,才是最可怕的。缺乏活力的企業,就會形成可怕的惰性,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縱有再多的資金、再好的技術、再優秀的人員,都難逃失敗的厄運。我們常說小企業具有活力,為什么?因為小企業機制靈活,大家都是目標導向,淡化分工,強調合作,老板與員工形成一體,這時公司的反應速度很快,高效靈活,充滿活力。記得張瑞敏曾經說過,他當年最想請教韋爾奇的就是“如何讓大企業保持小企業的活力”,韋爾奇是如何讓這家愛迪生創建的百年老店保持了令人羨慕的活力呢?
生物體的活力來自于新陳代謝,人為什么會衰老,因為新陳代謝變慢了,細胞逐漸老化。新陳代謝就要求不斷的有新能量注入,并且能夠進行能量轉化,對于我們人體來說,就是各種維生素要均衡,搭配合理,要加強鍛煉,保持身體健壯,另外,外界的刺激和壓力,也對我們的機體活性產生很大的作用。有機體的衰老都是因為新陳代謝的變緩,細胞缺乏了活力。企業也是一個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能量交換的有機體,新陳代謝的快慢,直接影響了組織的活力和生命力?!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激發企業活力就要不斷地有新鮮的思想、人才和力量加入,要加強企業自身的“鍛煉”,就是要不斷變革,當然還要具有危機意識,增強壓力,建立優勝劣汰的組織運作系統,變壓力為動力。沒有活力,一個企業就會形成可怕的“惰性”,就會形成安于現狀、害怕變革和不敢冒險的不良文化,失去不斷進取的勇氣和動力,進而導致組織功能的退化和衰老,行動緩慢,思維僵化,最終被環境所淘汰。創新和活力是優秀文化的核心,是卓越企業、百年老店的致勝法寶。管理學中的“沖突管理”,就反映了這樣的一種思想。企業沒有沖突、歌舞升平的時候,反而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或者正在慢慢孕育惡性“腫瘤”,如果不能提前診斷和治療,等問題暴露出來的時候,往往是悔之晚矣。所以說,活力彰顯的是一種品質,而速度則體現了一種實力,孰多孰少,孰強孰劣,只有在動態之中把握其中的均衡性,才是企業成長的精髓所在。
那么,如何把握這種動態均衡性呢?或者說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參考標準與參照體系呢?這里,我不妨借用一下國際頂級管理咨詢企業埃森哲的一個指標體系來加以解讀。埃森哲認為,真正堪稱有活力的企業,就是在以下五個方面遠超出同行的企業。這五個方面分別是:1、成長性。即在規模上快速增長;2、盈利性。即利潤隨規模的增長而相應增長;3、前瞻性。即在獲取當下利潤的同時,對企業未來的增長點和盈利點有較清晰的預見和感知;4、持續性。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5-7年,甚至10-15年),企業都保持盈利性增長;5、穩定性。即企業的業務組合和內部管理對經濟周期波動性具有明顯的減震和抗震作用,無論是在宏觀經濟的繁榮期還是低迷期都有相對平穩的發展。如果要進一步來詮釋這五項指標的話,也就是說,一家企業是否具有動態平衡能力的關鍵,是能否在市場出現變化的情況下,把自身擁有的能力與外部信息資源進行符合新市場需求的重組整合、消化吸收,從而保持企業競爭新優勢。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比喻的話,那就是:活力=有質量+有內涵+有速度的成長。
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都不只是簡單地依賴于某一方面的機能那么簡單,而是各種資源的綜合運營體系的有機組合。要想保持鮮活持久的生命力,就意味著企業不能一廂情愿地總是臆想在燦爛明媚的季節里“追求卓越”。企業即使有幸誕生在“黃金時代”,也要時刻意識到任何“黃金時代”都不可能是綿綿無絕的,要隨時準備著在不斷更替、吉兇不定的季節里求生存、謀發展。也就是說,企業的卓越,不僅在于對機遇的把握,更體現在對致命性打擊的強有力的承受度。很多時候,這種難能可貴的“抗打擊能力”,才是一個企業能否在紛繁復雜的市場大潮中實現良好進化的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