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全省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丈八溝陜西賓館召開。會上,西安市被評為“全省信息化工作先進城市”。省信息化領導小組的表彰評語是“領導重視,信息化工作機構健全,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大,工作成績突出,應用取得較大成效”。榮譽的背后,是西安日趨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不斷發展的信息化建設帶給西安的深刻變化:無論是政府管理還是公共服務,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市民生活無不詮釋了——
讓信息化建設成果服務發展惠及公眾
市委書記孫清云、市長陳寶根到西安市政府網站調研
市長陳寶根到西安市政府網站“問計于民”
全市信息產業銷售收入 (億元)
全市電話裝機總量 (萬戶)
全市軟件業銷售收入 (億元)
全市家用電腦數 (臺/百戶)
從一家單位一家單位上門了解政策信息,到坐在家里輕輕點擊鼠標登陸政府網站就可查詢;從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去蓋圖章,到可以直接網上申請,網上受理;從信件反映問題、到市信訪機構投訴、打市長熱線電話,到登陸網站與市長直接交流對話……
在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改變似乎都在不經意間發生著,而基于這些變化的基礎,是我們不斷加快和發展的信息化建設。
近年來,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建設 “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的要求,我市以電子政務建設為重點,以推進應用和資源共享為突破口,圍繞全市中心工作,著力推動各行業、領域信息化發展。社區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取得階段性成果;信息產業快速增長,以制造業為代表的企業信息化得到深化,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效能初步顯現。
截至2007年底,全市城域網出口總帶寬已達87.5G,基本實現了寬帶到路邊、到小區、到大樓、到桌面,西安已成為全國四大通訊樞紐之一。
全市電話用戶數達到979.15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數314.5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664.58萬戶;電視機普及率135臺/百戶,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7.85%,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99.36%;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電腦46臺,寬帶上網用戶達50.9萬戶。
2007年全市信息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5.7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主營收入189.1億元,同比增長20.1%,軟件業(含系統集成)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軟件業務收入+商品貿易收入)176.6億元,同比增長30%。
政府網站——
架起市民與政府溝通的“橋”
打開互聯網,在網址一欄輸入這樣的域名:www.xa.gov.cn,一個名為“中國西安”的網站展現在眼前,這就是我市的政府官方網站。
如果留意你會發現,這個政府網站,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開設了8個政民互動欄目:熱點訪談、網上建議、在線投訴、市長信箱、會議直播、部門信箱、市民論壇和網絡調查,直接了解公眾需求,體察社情民意,讓公眾更便捷地行使民主監督、諫言獻策、參政議政的權利。
網站的“熱點訪談”欄目,每月定期就市民關心的看病難、看病貴、教育收費、環境保護、創衛等熱點問題,請市上和相關部門的領導與網民直接對話交流,解釋政策,解決問題,促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今年9月以來,市政府圍繞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開展“問計于民”活動,陳寶根市長與兩位副市長先后作客網站,與網友在線交流,回答提問,在市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訖谀块_設以來,共受理各類來信12472件,辦結回復率達到92%以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也越來越成為市委市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網民“沒落的刀客14”一篇“西安火車站何時能成為西安的驕傲”的帖子,引起了市委書記孫清云和市長陳寶根的重視,因此啟動了長達近一年的火車站周邊環境整治和治安治理,如今,火車站面貌煥然一新。
網民反映“出租車盤踞西安火車站宰客”,孫清云書記立即批示大力整治出租車秩序,對損壞西安形象的行為進行糾正和處理。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網民“小小水瓶座”發帖反映西安西郊“紅光路小學”教學樓出現地基下沉、裂縫等問題,1000多名小學生在危房中上課。陳寶根市長獲悉后,指示市教育局領導立即采取措施,并于第二天親臨紅光路小學檢查抗震防護工作。
……
2007年4月,市委書記孫清云、市長陳寶根深入市政府門戶網和我市幾家有影響的網絡媒體進行調研和座談,要求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在反映社情民意,關注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為解決好廣大市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當好參謀和紐帶。孫書記還要求對群眾的網上建議和投訴要盡快分送有關部門,由部門提出整改措施,解決問題,及時回復網民。市委、市政府還專門頒發了《關于用好網絡媒體了解民意關注民生促進和諧的實施意見》。
正是因為感受到了政府對群眾利益的重視,一位名為“半瓶子逛蕩”的網民激動地回帖:“我見證了西安的進步,這讓我作為一個西安人感到非常驕傲……我們應該利用這個平臺,給市政府獻計獻策,盡我們作為西安人的一份責任!”
除了與網民交流互動,政府網站還積極開展網上辦事,不斷拓展網站服務功能。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政府的服務。他們整合信息資源,在開通“百件實事網上辦”、“市民服務”、“企業辦事”的基礎上,為市民提供22類1217項服務,為企業提供26類1858項服務。針對市民普遍比較關注的婚姻生育、戶籍辦理、駕照申請、住房、創業、保險等社會事務需求,開發了6個情景式服務,累計服務事項達到3000多項。為辦事者提供表格下載、辦事指南、辦事流程、收費標準和依據等服務,使政府網站服務進一步貼近公眾需求。今年11月1日以讓世界認識西安、了解西安投資環境、推介招商引資項目為主旨的政府網站英文版已正式開通上線。
國家信息產業部2007年對全國政府網站從政務信息公開、面向社會服務、在線辦事、公眾參與等方面進行綜合績效評估,中國西安門戶網站在全國333個地級以上城市(含副省級)中排名第13位,較2005年的第117名,2006年的第49名,分別進步了104和36個位次,三年三大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新聞鏈接
中國西安門戶網站累計已發布信息96320余條,已成為公眾第一時間獲取西安要聞要事的平臺,成為世界了解西安的窗口。據悉,我市將通過政府網站這一便捷的信息化手段,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為抓手,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整合資源信息,增加網上服務事項,拓寬服務范圍,策劃組織好政民互動欄目,為政府搭建“問計于民”的互動平臺,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科學行政、民主行政的能力。
推進應用——
讓老百姓共享信息化成果
“人不跑,信息跑,可辦事,可監督”,這是通過網絡為公眾服務的形象概括。經過幾年的建設,我市電子政務網絡不僅與國務院、省政府實現了互聯互通,覆蓋全市137個市級黨政機關,并已延伸至13個區縣、53個街辦和460個社區。
從2002年開始,我市就依托電子政務網絡平臺,開發“綜合辦公系統”,實現了公文處理、檔案管理、督察督辦、信息報送一站式運轉。在政務內外網分別部署了郵件系統,實現了與國務院、省政府的信息交換、公文收發、值班報送等業務。2005年8月,我市采用版式文檔與電子印章技術,實現了市委、市政府與市級機關、區縣委及區縣政府之間公文無紙化傳輸,文件發送即傳即達,提高了辦公效率,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政府印刷所當年裁員50%,文件印刷用紙量降低到原來的1/4。
2007年,我市建成了全市統一網上審批平臺,實現了用戶網上申請,查詢辦理結果,部門網上受理和反饋結果;部門還可以通過平臺、郵件等方式與用戶溝通,告知辦理結果和需要補正的材料等信息。有關領導和監察部門可以通過網絡督查督辦辦理過程;企業也可隨時看到辦理狀態和進程,并可以對辦理結束后產生的證照、文件進行查詢;平臺數據中心對辦結證照自動歸檔入庫,形成政務信息資源。為全面推動網上審批工作,目前已實現111項行政許可事項網上受理,占到全市行政許可事項的60%以上。各部門累計受理網上審批事項662項,增強了政府辦事的透明度,提高了窗口單位的辦事效率。
2006年,我市成功申請成為國家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首批試點城市。數字西安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項目是經國家測繪局批準的國家級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試點項目。通過這一項目,可以構建我市統一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平臺,為政務、企業、社會和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基于空間位置的應用服務。目前,城市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也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為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效益,加強市場監管,促進財稅增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公平、和諧市場競爭環境,我市還按照國信辦等四部委《關于開展企業基礎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建成了西安市企業基礎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半年多的運行,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關部門經過數據比對,發現了一些證照不全、手續不齊的企業,有效封堵了稅源流失。
新一代稅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也實現了全市地稅系統“一窗式”辦稅,辦稅時間從5天縮至5分鐘。工商系統依托18套信息化應用系統,實現了工商業務處理網絡化、公文流轉電子化和信息交流數字化,并建立了經濟戶口數據庫。
我市承擔的國債項目——西安市社區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也正在穩步推進。自2005年10月12343社區服務熱線正式開通至今,已經能夠為市民提供家政、維修、咨詢、禮儀婚慶、租賃、物流、醫療保險、勞務信息、物業、人才培訓等12大類的服務。熱線年話務量超過6萬,使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生活便利。另外,覆蓋全市城六區的480個社區信息服務點也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和諧西安建設離不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為構筑全方位、全天候、快速反應的防控網絡,形成集調度、指揮、快速反應、相互策應的運行機制,提高快速反應和協同作戰能力,我市投資600萬元對市公安局指揮中心進行改擴建,實現了110、119、122“三臺合一”,使得日處警量由原來的3000起左右提高到現在的6000起。2007年11月,全市警務綜合信息應用平臺建成,實現了市公安局信息跨地區、跨部門的共享,促進了公安信息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全市600多所中小學校還實現了教育網絡“校校通”,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已覆蓋到全市所有偏遠山區農村。醫療衛生系統在疫情通報、醫療信息服務等方面也有較大提升,建成連通市、區、縣三級衛生信息及綜合數據傳輸網絡,50多家醫療衛生單位擁有各自的網站,近300個醫療機構可直接上網報告疫情信息。
新聞鏈接
據悉,我市還將啟動一大批信息化重大建設項目,不斷拓展信息技術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如:以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基于空間地理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的電子政務應用;充分考慮公交、地鐵、出租車、天然氣、自來水、集中供熱等公共事業行業的特點和應用需求,以公交IC卡系統升級為切入點,首先整合出租車、天然氣等行業,實現“一卡多用”等等。
兩化融合——
傳統產業沐浴春雨
西安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三分天下,2007年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586.6億元。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信息化浪潮,不僅奇跡般地造就了具有支柱性戰略地位的信息產業,同時為傳統產業帶來了創新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FONT>
今年10月,我市專門舉辦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學術研討會,邀請各方專家對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出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全市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進行了認真研討,同時,選擇了100家示范企業開展以網絡化公共服務平臺為特點的應用示范工程,促進企業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通過信息化示范工程,相關企業網絡化率已達98%以上,示范前與示范后相比,企業減少庫存占有資金4億元左右,縮短產品設計周期50%以上,平均年銷售收入增長82.2%,平均年凈利潤增長157%,平均年交稅額增長61.4%,顯示出信息化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巨大作用。
新聞鏈接
明年,我市將研究制定《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用信息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實施計劃》,全面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建設“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技術創新平臺”,為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提供支持服務。打造五大融合支撐基地,即西安軟件園、電子工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基地、通訊設備產業基地、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以“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為中心,引導企業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能降耗、安全生產、治理污染等方面開展信息技術應用。
電子農務——
農民致富插上“翅膀”
信息化建設不僅僅局限于城市,在我市廣大農村,“電子農務”也越來越為農民朋友所熟知。
我市農村信息化工作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配合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從加強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入手,與市級農業部門和有關電信運營商聯手,積極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利用廣播電視、衛星、互聯網絡等手段,推進農業信息資源開發應用和涉農信息“進村入戶”,努力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2006年、2007年,我市連續兩年在全市首批100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和200個重點村中選擇100個基礎條件較好、有特色產業的行政村,建設農村信息服務站。為每個信息服務站配發一套電腦和打印機設備,市電信公司負責寬帶接入、培訓信息員掌握操作技術;為當地村民查詢、下載互聯網上相關農產品市場信息,并將本地農產品信息及時上網傳到互聯網獲得訂單。
周至縣西部的啞柏鎮裕盛村是我市綠化、景觀苗木花卉生產基地,全村所有農民都不同程度地從事苗木花卉的生產。近兩年來,村民利用電子商務手段擴展銷售渠道,銷售范圍從西安本地逐步擴展到全國20多個?。▍^),年銷售苗木達1億株,產值達到5000多萬元?,F在,裕盛村1227戶農戶當中,擁有私人電腦的農戶達到105戶,其中48戶還建立了個人網站,僅通過集體網站和個人網站完成苗木花卉的交易額就達3000多萬元。
閻良區主要蔬菜產地和甜瓜生產基地建設了農村信息服務站,開通了“閻良農科訊情網站”,網站日點擊量超過1000余次,為當地農產品產銷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受惠后的瓜農敲鑼打鼓地把寫有“情系群眾真幫農,手牽產業為富民”的錦旗送到政府表示感謝。該區還建成并開通了8個科技培訓信息咨詢站,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通過網絡視頻向廣大農民朋友講授有關蔬菜育苗技術及棚體建設、甜瓜育苗、日光溫室甜瓜育苗等技術,先后組織開展了80余次甜瓜、奶牛、蔬菜、相棗等主導產業遠程培訓咨詢活動,培訓農民6000余人,指導其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結構、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切實解決了一些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今年,按照省政府民生八大工程的統一部署,通過與西安電信、聯通、移動等運營商積極協調,惠及我市未央區、閻良區、戶縣、藍田縣、周至縣、灞橋區、長安區、高陵縣、雁塔區、臨潼區等區縣行政村老百姓的1054個信息入村工程將在11月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為加強農村遠程教育和農業科技培訓,我市還選擇地處山區的一些偏遠教學點,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給農村中小學送去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教學點師資嚴重缺乏、教育質量不高的局面。
新聞鏈接
今后,我市還將加快推進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各大通信運營商做好農村通信網絡建設,有效解決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通信傳輸問題,為農業信息服務提供網絡通信支持。力爭到“十一五”末,全市農村電話入戶率達到50%,農村寬帶入戶率達到10%,農村每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達到10臺。同時,建立完善的市級農業信息網絡體系,使農業信息網絡100%覆蓋全市所有鄉鎮。到2010年末,建設3000多個覆蓋全市范圍的村級農業信息綜合服務站,使其具備收集、傳遞、查詢、發布信息的能力。
以需求為引導,以應用促建設。展望未來,我市信息化建設任重道遠: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的進一步推進,城市應急指揮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數字化管理的進一步精細化人性化,社會保障體系的無縫隙覆蓋等等,每一項工作都與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每一項工作都需要付出艱辛努力。
我們期盼一個縱橫結合、全履蓋的“數字西安”,早日呈現在古城市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