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追蹤新聞動態,分享我們的精彩。
從歷史中感悟失敗,也許能幫助我們理清正在經歷中的一些迷茫與混沌—下坡的學習路
文/江南雨
生于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人也許對一部叫做《遙遠的橋》的電影還記憶猶新吧。這是根據知名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經典二戰紀實影片。《遙遠的橋》描述的其實是一群聰明人迷失在盲目樂觀的氛圍中做蠢事的故事,這一點,讓人不禁聯想到了當前這場像瘟疫一樣加速擴散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來。
《遙遠的橋》背景是1944年6月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德軍大舉敗退,盟軍決策層躊躇滿志,發起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涨暗目战挡筷牶偷孛娌筷牭穆摵瞎荩谑フQ之前一舉打垮德國人,從而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所有人都相信,戰爭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希特勒和他的日耳曼帝國夢正瀕臨崩潰的邊緣。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被稱為“市場花園行動”的作戰方案擺在了盟軍最高指揮部的案頭。應該說,這絕對是一個極其大膽的作戰計劃——派遣傘兵和滑翔機運輸的部隊奪取位于萊茵河上一系列跨度達64英里的渡口,為坦克部隊打開一條走廊,出其不意地進攻德國本土。
制定這樣一套作戰計劃的,恰恰是在幾個月前,率領同一批人周密策劃并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完美的兩棲登陸行動的英軍元帥蒙哥馬利。
熟悉軍事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蒙哥馬利素以小心謹慎而著稱,它也是憑借這一優勢打敗了號稱“沙漠之狐”的德軍名將隆美爾,一戰成名的。因此,如此一套大膽的作戰計劃由他提出,讓很多人無法相信,包括他的對手——德國軍隊。
這個大膽計劃成功的前提條件是,德軍在以上的渡口上都是老弱病殘,或根本就沒什么有組織的抵抗。然而戰役的結果是慘痛的。因為,事實上德軍不僅沒有削弱上述渡口的兵力,反而將那些地方的兵力迅速增強,甚至還有大量參加過東線戰役的老兵和兩個裝甲師。和所有失敗的行動一樣,這些情報雖然也同樣被送進了盟軍的決策部門,但是在“到處彌漫的樂觀主義氣氛中”,這些情報被完全忽視了。
讓我們從以下一段歷史記錄中來體會當時戰爭的災難性吧:“按照計劃,地面裝甲部隊應該兩天之后就到達空降部隊,4天就是堅持極限了。第一空降師最遲應該在第四天解圍,但直到第九天,第三十軍也沒有到達。顯而易見,第一空降師的結局只能是被消滅。苦戰9天后,蒙哥馬利命令第一空降師從阿納姆突圍,而撤退的代號為‘柏林行動’。明明是撤退,只能是離柏林越來越遠,可撤退又冠以‘柏林行動’,不僅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具有近乎殘忍的諷刺性。結果是,空投在阿納姆的10000名士兵中,只有2300人突圍成功,1400人陣亡,6000人則成了德軍的俘虜”。
《遙遠的橋》描寫了二戰中最大膽又最具想象力的作戰行動,也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敗。然而這樣的失敗卻也是教訓深刻、意義深遠的。
這部大部頭的紀實小說所記錄的史實,和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之前的狀況何其相似。也使得我們對于今天正在親歷的這場從華爾街開始蔓延的全球性金融災難,有了更為清晰、系統和理性的索思。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風暴不斷升級,被稱為1929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不斷向全球擴散。今年9月和10月,美國“兩房”的破產、幾大投行的轟然“倒塌”、中小銀行倒閉、歐洲、亞洲部分金融機構陷入危機。冰島、韓國和東歐、南美一些國家瀕臨破產。最近,中國也出現了首家受此影響而破產的企業,珠三角經濟下行風向標已然展開。全球股市暴跌,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金融恐慌之中。這次危機預計損失將達1.4萬億美元,已有1億人重新陷入貧窮。
有趣的是,目前身處這場全球性金融災難一線滅火、已忙得焦頭爛額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同志,恰恰正是一位研究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歷史的權威學者,其最有名的學術理論著作,就是2007年推出的《大蕭條》,英文版書名為《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然而誰都沒想到,這位當年研究大蕭條經濟史的老先生如今卻陰差陽錯地身處在這場水深火熱的洪爐之中,正經受著歷練與桎梏,不經意間,成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最佳詮釋。
溫故才能知新。正如俗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背后所映襯出的樸素道理那樣:從上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大蕭條”時期后,西方經濟陸續經歷了高達幾十年的以“高增長,低通脹”為驕傲的繁榮時光,這一繁榮隨著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互聯網經濟的應運而生,在2005年前后達到了最高峰。以美國為例,2006年以前,美國住房市場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保持繁榮,但隨著房價不斷攀升,市場投機現象越來越嚴重,加上一些銀行在貸款審查程序上“放水”,大量收入較低、信用紀錄較差的人群也加入了貸款購房者的大潮,成為所謂“次貸購房者”。這部分購房者存在極大還貸違約風險,終于為今天這一全球性、災難性危機日后全面爆發埋下了隱患。
筆鋒至此,讓我又聯想到5個月前那場空前特大的自然災害所帶給我們的一些索思。正如我們這代年輕人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之大的地震破壞一樣,當這樣一場全球性經濟危機侵襲來時,我們感受到的同樣是一種震撼。雖然以歐美為首的西方諸強紛紛出臺了以天文數字為代表的刺激本國經濟的救市方案,但從收效角度分析,很顯然大多數還都僅限于止痛,無法療傷,真正的解藥還沒有浮現。
管理學上有一個現象,稱為“坡頂困境”。何謂坡頂困境?具體而言,就是指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高度后開始出現發展緩慢或停滯不前甚至下滑的狀態或現象?,F在看來,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發展體系似乎正在上演一幕堪稱經典的大戲,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提速、上升、爬坡的增長之后,當面對即將開始的下坡旅程之時,如何有效化解當前的危機、確保高速行駛的經濟快車能夠平穩、安全、勻速的“軟著陸”,如何在舊傷最輕處找到經濟的新制衡點,無疑將是對每一個國家、民族、企業乃至個人最具挑戰性的考驗。
記得3年前,集團公司總經理辦公室曾向大家推薦過一篇文章,叫做《山坡上的中國》,現在讀來,依然感觸頗深。其實,對任何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也罷,誰都渴望“長贏”,那么,曾經繁榮的國家、曾經輝煌的企業為何無法持續長贏?遭遇坡頂困境的國家、遭受經濟滑鐵盧的企業,到底該如何才能重續輝煌,成功爬上新的“高坡”?也許重讀一番《遙遠的橋》,間或會給我們帶來截然不一樣的啟迪。畢竟,上坡也好,下坡也罷,都應該是事物發展進程中的必經之路,在下坡路上的學習,相信會具有更為深刻的閃光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