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追蹤新聞動態,分享我們的精彩。
到2020年,西安主城區城市人口規模將達到528.4萬人市域城鎮體系將形成主城區、中心城鎮、鎮三級城鎮體系結構將建成面向國際的中國西部航空樞紐,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
廉租房和經適房納入近期建設規劃
以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形成“一環、三片、三街”等保護體系
5月6日,國務院原則同意修訂后的《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年-202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到2020年,西安主城區城市人口規模將達到528.4萬人。
國務院對《總體規劃》批復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重點地發展特色產業,按照合理布局、集約發展的原則,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西安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生態良好,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城市總體布局
九宮格局、棋盤路網 構建“一城、一軸、一環、多中心”
西安市要在《總體規劃》確定的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進一步優化主城區“九宮格局、棋盤路網”等傳統布局,逐步完善主城區功能,強化主城區與周邊城鎮的經濟聯系。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有重點地發展縣城和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確、結構完善的市域城鎮體系。
西安市域城鎮體系將形成主城區、中心城鎮、鎮三級城鎮體系結構,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網絡狀城鎮結構。規劃在西安市域范圍內,構建“一城、一軸、一環、多中心”的市域空間布局。
城市規模
到2020年,主城區城市人口控制在528.4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490平方公里以內,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92.73平方米左右。
根據第四次整體規劃,西安市城市職能為國際旅游城市;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國防科技工業中心;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線兩帶”的核心城市。
積極引導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城市人口規模盲目擴大。堅持集中緊湊的發展模式,切實保護好耕地,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
綜合交通規劃
規劃道路網密度為3.31公里/平方公里
西安市將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的多層次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將建成面向國際的中國西部航空樞紐,國內重要的公路、鐵路交通樞紐,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構筑以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確定輻射全國的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樞紐地位。
城市交通方面,突出公共交通優先戰略,構筑一個和西安都市圈發展進程相適應的高效、快捷、一體化、人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在主城區道路系統規劃方面,完善主城區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級道路系統,形成“一高、一繞、兩軸、三環、六縱、七橫、八射線加旅游環線”的道路網格局,規劃道路網密度為3.31公里/平方公里(不含支路)。
引入快速軌道交通方式,建立以公共運輸網絡為主體、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和地下交通協調配合的現代化城市綜合運輸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由地鐵和輕軌共同組成市域軌道交通網絡,其中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由6條主線和1條支線組成,總長度為251.80公里,現在二號地鐵線正在建設中。
城市生態綠地規劃
廉租房和經適房用地納入近期建設規劃之中
國務院的批復中明確要求,城市發展要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集約化道路,堅持節流、開源、保護并重的原則,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開發新能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要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源地和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制訂保護措施并嚴格實施。加強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市域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
國務院同時要求,將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設目標納入近期建設規劃,確保城市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給規模、區位布局和相關資金投入。根據城市的實際需要與可能,穩步推進城市危舊房改造,提高城市居住和生活質量。
歷史文化保護
重視歷史文化和風貌特色保護 改變“有古城墻而無古城”局面
西安要統籌協調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老城區與新城區、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關系。按照整體保護的原則,切實保護好城市格局和各個時期的都城遺址、帝王陵墓、宮殿園林、古鎮古街等典型歷史文化遺存。重點保護好北院門、三學街和七賢莊等歷史文化街區,周豐鎬、漢長安城、秦始皇陵、兵馬俑、唐大明宮等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圍環境。加強對地下文物埋藏區的保護,防止人為破壞。要保護好西安事變舊址、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等重要革命遺址和文物,加強革命傳統教育。
以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為核心,在老(明)城內,保護和恢復歷史街區、人文遺存,形成“一環(城墻)、三片(北院門、三學街和七賢莊歷史文化街區)、三街(湘子廟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民居、近現代優秀建筑、古樹名木”的保護體系,改善老城城市功能,增強老城活力,通過一系列措施,徹底改變西安“有古城墻而無古城”的局面,構建具有古城特色的和諧西安。
西安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韓驥表示
西安將發生“質”的變化
9日,在北京出差的西安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韓驥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國務院批準的第四次總體規劃,不僅對古城的城市性質、城市特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同時對人口、城市規模、綜合交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方面均提出了詳盡的“戰略構思”,西安將發生“質”的變化。
他表示,第四次總體規劃按照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提出的“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的指導思想,從宏觀層面和戰略發展角度出發,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加強西安市對區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提升古城的戰略地位等問題后進行了修編,以期解決西安市在新時期建設中出現的新的規模、特色、交通、形態等問題。總體規劃充分體現了“生態化、人文化、現代化”的元素,城鄉一體化的格局也將形成。
韓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和相關負責人對于西安市第四次總體規劃也給予了高度贊賞,他們對于西安在21世紀初能制定出這樣詳盡、超前的城市規劃感到高興。專家紛紛表示,西安市在21世紀初制定并不斷完善的第四次總體規劃順應了世界規劃發展的潮流。在未來12年內,西安市的城市規模、城市形態、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人居環境等將會發生“質”的改變。
建國后西安三次修編規劃
1.上世紀50年代總體規劃 (1952至1972年),確立了東郊軍工城、西郊電子城、南郊文教區和北郊倉庫區的城市格局,城市規劃1972年人口為120萬,用地131平方公里。
2.上世紀80年代總體規劃(1980至2000年),規劃以顯示唐城的宏大規模,保持明城的嚴謹格局,保護周、秦、漢、唐重大遺址為特點,主要向東南、西南發展。構筑起西安現代城市的基本框架。城市規劃2000年人口為180萬,用地162平方公里。
3.上世紀90年代總體規(1995至2010年),確定西安的城市結構和布局形態為:中心集團,外圍組團,軸向布點,帶狀發展。主要發展目標是以科技、旅游、商貿為先導,為把西安建設成為外向型國際化大都市打好基礎。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310萬人,城市用地為275平方公里。
目前,西安城市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繞城高速以內和南郊、長安區以及北郊、未央區,有些地區突破原規劃的人口和用地規模。
來源: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