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追蹤新聞動態,分享我們的精彩。
移動互聯網時代物業企業趨勢芻議
移動互聯網發展大潮不可阻擋,物業服務市場發展趨勢已經越來越明晰。當前,物業服務企業發展最大的危機,不是當下利潤的多寡,而是對未來能否有清晰認識和把握。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物業企業發展終局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和判斷,是物業企業經營者和決策者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和素質。經營者要對移動互聯時代給物業服務行業帶來的新的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要能“看得見、看得懂、看得起、跟得上”。
從2013年開始,龍湖物業每年自己投入巨額資金進行互聯網化的轉型。他們婉言謝絕了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公司的合作意向,目前已經開發了“千丁互聯”平臺,推出了自己的App手機軟件。2014年九月到十月,以“解密龍湖”的講座方式,在全國進行跑馬圈地,推廣自己平臺。
同樣,萬科物業從2012年就開始運用互聯網思維:為增加與業主黏性、加大與業主互動,開設了幸福驛站、第五食堂等服務業主項目,以線下體驗服務方式增加業主上線流量,在自己開發在管的物業項目轄區推廣App軟件使用。
2014年11月20日,中海物業宣布和京東合作,將中海商務寫字樓開發板塊向商務綜合服務商進行轉變,雙方共同開拓寫字樓企業電商商務服務領域。而在這之前和之后,京東頻繁與遠洋、綠城等企業接觸。
與此同時,作為非開發企業的市場化物業服務企業,長城物業開發了“一應云”平臺,目前已經有包括一級資質物業服務企業的19家企業帶著116個在管項目,約22萬戶家庭加入。
物業服務企業互聯網化趨勢已經影響了物業服務行業發展軌跡。移動互聯網時代物業企業發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轉型。物業服務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已成為必須,轉型二字關乎企業的生死。作為企業經營者必須要有預見性,不能等到市場所倒逼時再進行轉型,其時成本很大,也很痛苦。面對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物業服務企業如何生存發展?轉型迎接移動互聯網時代,不是建個網站,也不是簡單把傳統業務通過網絡銷售,更不是在大多數人眼里做電商。我們認為物業服務企業轉型升級是:引入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方式,開創全新商業模式,致力于提高物業服務技術含量、增值服務和產品附加值,實現從粗放傳統服務業向集約型現代服務業轉型。再進一步講或更直接描述,物業服務企業將來發展終局就是: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城市生活服務綜合提供商。物業服務企業不能只做服務生產商,要做的城市生活服務提供商角色。
粉絲。物業服務企業一切創新變革的前提是做好物業服務“四項基礎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應用,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讓服務更加精細,讓管理更加簡單高效。讓業主滿意度不斷提升是物業服務企業發展根本,沒有滿意就沒有生意。只有將客戶變為企業粉絲,才能在移動互聯時代占據先機。騰訊公司的Q Q、微信等APP軟件一直免費服務于廣大用戶,也才有了上市十年公司市值從70億增長至11500億、市值增長上百倍的奇跡。移動互聯時代,誰要想從客戶、從粉絲身上獲益,就必須要善于培養自己粉絲。誰的粉絲數量大,誰的市場占有率就大,誰的粉絲黏性大,誰就有了持續發展動力。蘋果、小米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龍湖物業則是物業服務行業最具說服力的范例。
協作。物業服務企業互聯網化,不能簡單模仿電商為業主提供O2O服務。物業服務企業的管理模式決定了我們的專業價值在于物業服務,并不是什么行業都懂,都能具有優勢。物業服務企業最大優勢是具有天然親近業主的能力。只要我們能夠整合市場專業公司為廣大業主提供所需服務,分工協作,就能達到物業、專業公司和業主三贏的局面。如果什么業務都想自己做、自己控制,那么組織效率和專業壁壘勢必導致會讓我們實施十分艱難。物業服務企業經營者要有更大合作協作格局,運用開放的思維,采取靈活多樣方式組織市場資源服務業主。圍繞業主生活服務鏈互補關系,開展業主需求和服務業務的匹配,通過協作提升服務滿意度,這才是物業服務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有的思維模式。
平臺。如果物業服務企業只是把互聯網當作一個銷售渠道,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物業服務企業之所以能提供傳統服務基礎上的增值和延伸服務,一定是基于業主和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如果我們僅僅把互聯網當作一個銷售渠道,以賺取利潤為導向,那么,利潤最大化的開始也將會是業主信任的結束,勢必會導致業主的反感甚至是排斥物業服務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如果我們用更好地服務于業主為出發點,以做平臺的思路解決問題提供服務,那么各個環節自然就會以業主體驗感受為上。利用互聯網開展增值和延伸服務要做到不是賣東西,而是做到幫業主買東西。站在滿足業主需求角度整合市場資源,這樣就會積累出大批平臺的上粉絲群體。平臺一旦超過“臨界容量”,互聯網效應的威力就會體現出來,會吸引更多客戶,從而也會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提供給業主更多服務,物業服務企業作為平臺型公司價值才能實現。
當人流、物流、現金流在平臺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之時,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就會像核裂變一樣顛覆行業發展方式,轉變成為城市生活服務提供商,這樣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物業服務企業發展王道。
文/劉宏
從2013年開始,龍湖物業每年自己投入巨額資金進行互聯網化的轉型。他們婉言謝絕了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公司的合作意向,目前已經開發了“千丁互聯”平臺,推出了自己的App手機軟件。2014年九月到十月,以“解密龍湖”的講座方式,在全國進行跑馬圈地,推廣自己平臺。
同樣,萬科物業從2012年就開始運用互聯網思維:為增加與業主黏性、加大與業主互動,開設了幸福驛站、第五食堂等服務業主項目,以線下體驗服務方式增加業主上線流量,在自己開發在管的物業項目轄區推廣App軟件使用。
2014年11月20日,中海物業宣布和京東合作,將中海商務寫字樓開發板塊向商務綜合服務商進行轉變,雙方共同開拓寫字樓企業電商商務服務領域。而在這之前和之后,京東頻繁與遠洋、綠城等企業接觸。
與此同時,作為非開發企業的市場化物業服務企業,長城物業開發了“一應云”平臺,目前已經有包括一級資質物業服務企業的19家企業帶著116個在管項目,約22萬戶家庭加入。
物業服務企業互聯網化趨勢已經影響了物業服務行業發展軌跡。移動互聯網時代物業企業發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轉型。物業服務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已成為必須,轉型二字關乎企業的生死。作為企業經營者必須要有預見性,不能等到市場所倒逼時再進行轉型,其時成本很大,也很痛苦。面對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物業服務企業如何生存發展?轉型迎接移動互聯網時代,不是建個網站,也不是簡單把傳統業務通過網絡銷售,更不是在大多數人眼里做電商。我們認為物業服務企業轉型升級是:引入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方式,開創全新商業模式,致力于提高物業服務技術含量、增值服務和產品附加值,實現從粗放傳統服務業向集約型現代服務業轉型。再進一步講或更直接描述,物業服務企業將來發展終局就是: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城市生活服務綜合提供商。物業服務企業不能只做服務生產商,要做的城市生活服務提供商角色。
粉絲。物業服務企業一切創新變革的前提是做好物業服務“四項基礎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應用,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讓服務更加精細,讓管理更加簡單高效。讓業主滿意度不斷提升是物業服務企業發展根本,沒有滿意就沒有生意。只有將客戶變為企業粉絲,才能在移動互聯時代占據先機。騰訊公司的Q Q、微信等APP軟件一直免費服務于廣大用戶,也才有了上市十年公司市值從70億增長至11500億、市值增長上百倍的奇跡。移動互聯時代,誰要想從客戶、從粉絲身上獲益,就必須要善于培養自己粉絲。誰的粉絲數量大,誰的市場占有率就大,誰的粉絲黏性大,誰就有了持續發展動力。蘋果、小米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龍湖物業則是物業服務行業最具說服力的范例。
協作。物業服務企業互聯網化,不能簡單模仿電商為業主提供O2O服務。物業服務企業的管理模式決定了我們的專業價值在于物業服務,并不是什么行業都懂,都能具有優勢。物業服務企業最大優勢是具有天然親近業主的能力。只要我們能夠整合市場專業公司為廣大業主提供所需服務,分工協作,就能達到物業、專業公司和業主三贏的局面。如果什么業務都想自己做、自己控制,那么組織效率和專業壁壘勢必導致會讓我們實施十分艱難。物業服務企業經營者要有更大合作協作格局,運用開放的思維,采取靈活多樣方式組織市場資源服務業主。圍繞業主生活服務鏈互補關系,開展業主需求和服務業務的匹配,通過協作提升服務滿意度,這才是物業服務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有的思維模式。
平臺。如果物業服務企業只是把互聯網當作一個銷售渠道,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物業服務企業之所以能提供傳統服務基礎上的增值和延伸服務,一定是基于業主和客戶對我們的信任。如果我們僅僅把互聯網當作一個銷售渠道,以賺取利潤為導向,那么,利潤最大化的開始也將會是業主信任的結束,勢必會導致業主的反感甚至是排斥物業服務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如果我們用更好地服務于業主為出發點,以做平臺的思路解決問題提供服務,那么各個環節自然就會以業主體驗感受為上。利用互聯網開展增值和延伸服務要做到不是賣東西,而是做到幫業主買東西。站在滿足業主需求角度整合市場資源,這樣就會積累出大批平臺的上粉絲群體。平臺一旦超過“臨界容量”,互聯網效應的威力就會體現出來,會吸引更多客戶,從而也會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提供給業主更多服務,物業服務企業作為平臺型公司價值才能實現。
當人流、物流、現金流在平臺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之時,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就會像核裂變一樣顛覆行業發展方式,轉變成為城市生活服務提供商,這樣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物業服務企業發展王道。
文/劉宏